(相关资料图)
为深入推进思政教育,在实践活动中铸魂育人,把思政课转化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生动实践,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这堂延续了4年的“田园里·思政课”又开课了!6月28日,庄行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分中心、马路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邀请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党支部的同学们重回马路村,为马路村村民、为同学自己,上了三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
田间理论课
青年博士生党员和团员来到马路村村民家中,以农村最基础的单元——宅基为阵地,用村民感兴趣的事例,听得懂、能领会的通俗语言为村民们开了一堂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的微党课。宅基课堂不仅为青年志愿者畅通了深入基层的渠道,让青年的成长更接地气、有人气;同时,“师生”围坐在一起,有问有答的互动交流,更方便将党的创新理论切切实实说进百姓心坎里。
田间生活课
垃圾分类是农民身边的“关键小事”,是农民生活中的日常事,关系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的重要回信精神,结合当前上海市全面实施垃圾分类的管理条例,交大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青年志愿者运用的他们专业知识,在村民家门口就地取材,开展了一场生动的垃圾分类小课堂。村民仰先生表示:“你看那边罩着的纱网要怎么分类,我不知道,所以都不敢扔。今天一问同学,往常不懂的很多地方终于明白了!”
田间实践课
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插秧”在立夏的农村,是比天气还要火热的词。烈日炎炎抵不过同学们的热情。头戴草帽,脱掉鞋袜,卷起裤腿,拿起秧苗,躬耕田间。唯有亲历,才能真正体会“汗滴禾下土”的不易。田间上的劳动课,为同学们搭建了一个劳动教育的生动课堂,让同学们走进自然,亲近泥土,用身体去丈量物理和心灵的世界,感悟劳动精神、奋斗精神。
思政课不应仅仅在课堂中,也应该在社会中、在劳动中……劳动创造美,实践获真知。通过这堂田园里的思政课,不仅创新了大学生思政课形式和内容,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也给农村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助力乡村振兴。
吴玉婷(庄行镇)
关键词: